试卷星共收录小学、初中、高中试题182185题,优秀作文160860篇,优质范文7787篇,古诗词2861篇,成语41180个,成语故事494篇,名言佳句45549条,职业资格考试试题461326题,试卷星持续保持每日更新最新学历教育试题、职业资格考试试题、优秀作文、优质范文、古诗词、成语、成语故事、名言佳句等。

题库
题型:阅读理解 难度:一般

阅读下面的古诗,完成下列小题。

(甲)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

杨花落尽子规啼,闻道龙标过五溪。

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君直到夜郎西。

(乙)送柴侍御①

沅水通波接武冈②,送君不觉③有离伤。

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④。

注:①侍御:官职名。②通波:水路相通。武冈:县名,在湖南省西部。③不觉:不觉得。④两乡: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。

【1】甲诗首句中描写______(季节)景物,渲染了______的气氛,烘托了诗人__________(情感)。

【2】试从写作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两首诗中“明月”这个意象的不同作用。

【答案】

【1】暮春凄凉担忧和牵挂(关心、同情)

【2】感情:甲诗中诗人希望“明月”能够将自己的“愁心”随友人一起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,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关怀和思念。乙诗中诗人和友人共看一轮明月,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乐观,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。

手法:甲诗既运用想象,还运用了拟人手法,将明月人格化,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,将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随友人一起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。乙诗“明月”句,作者借助想象,用反问句,想象和友人共看一轮明月,来宽慰友人。

【解析】

【1】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,具体考查描写的季节、景物渲染的气氛和对人物情感的作用。一空,从“杨花落尽”分析,应该是暮春时节。二空,从“子规啼”分析,渲染的是凄凉的气氛。三空,从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君直到夜郎西”分析,烘托的是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牵挂之情。

【2】比较阅读。考查对两首诗歌中“明月”这个意象的作用的把握。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,即分别从写作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。(1)感情方面。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君直到夜郎西”是寄情于景,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。意思是,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,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,聊慰你孤寂的身影。所以诗人借“明月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关怀和思念之情。“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”: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,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?诗人借“明月”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,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,以减轻对方的离愁。这是更体贴、更感人的友情。(2)写作手法。甲诗通过丰富的想象,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,给予抽象的“愁心”以物的属性,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。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,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,富于同情的知心人,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,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,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。乙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,以化“远”为“近”,使“两乡”为“一乡”。语意新颖,出人意料,然亦在情理之中,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、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。同时“明月何曾是两乡”又是反问修辞,强调了豁达与思念的情感。

题型:阅读理解 难度:一般
最新更新试题

试卷星(https://www.shijuanxing.com/)在线题库-提供最新、最全的试卷、试题资源库。

湘ICP备2021008521号-1    湘公网安备 43012102000766号